中國古代開始就有關于刺青的記載,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。在中國古代典籍中,就曾出現文身、鏤身、扎青、點青、雕青等文字,其他還有用刺青來作警示的例子如岳母刺字的故事.但慢慢刺青已演變成個人裝飾的一種,例如在四大名著之一《水滸傳》中,至少就有三個身滿刺青的重要角色:花和尚魯智深、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(燕青)。
部份的刑罰讓人對刺青產生負面的印象,但在許多文化中,刺青是一種社會階 級與地位的象征。包括臺灣泰雅族和賽夏族之內,世界各地的原 住民都有在面部刺青的傳統,古埃及更利用刺青來畫分社會地位,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婦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紅色,類似現代的文唇、文眉等永 久性彩妝的美容方式。
上古三代時,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,古文獻稱之為“七閩”。春秋末,楚滅越國,部分越人遁入福建,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“閩越”,他們喜歡傍水而居,習于水斗,善于用舟,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、斷發文身,盛行原始巫術?!墩f文解字》在解釋“閩”字時說:“閩,東南越,蛇種。所謂“蛇種”,意謂閩越人以蛇為先祖,反映他們對蛇的圖騰崇拜。在相當長時期內,這種崇拜一直存在于閩越族的后裔中。如閩侯疍民,直至清末仍“自稱蛇種”,并不諱言。他們在宮廟中畫塑蛇的形象,定時祭祀。在船舶上放一條蛇,名叫“木龍”,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,若見蛇離船而去,則以為不祥之兆。清代,福州一帶疍民婦女,發髻上多插著昂首狀蛇形銀簪,其寓意亦為不忘始祖。
與原始宗教信仰相輔相成的巫術在閩越人中也相當盛行。閩越人流行斷發文身的習俗,《漢書·嚴助傳》說:“(閩)越,方外之地,劗發文身之民也?!边@實際是原始巫術的“模仿術”,剪去頭發、在身上文上蛇的圖案,用以嚇走水怪。如《說苑·奉使》所稱:越人“劗發文身,燦爛成章,以象龍子者,將避水神?!痹谙喈旈L的時期內,閩越族的后裔一直保留著斷發文身的習俗。越巫在秦漢時名揚天下,漢武帝也深信不疑。他下令在皇宮中建越祝祠,設越巫,用越人的“雞卜”,祈求長壽。
《隋書》記載臺灣少數民族婦女手臂上有蟲蛇花紋,直到清代臺灣少數民族仍有斷發文身之俗。